都是姜闻认怂的作品。
还是靠着董熹换来这么一个认怂的机会。
当然,这事在姜闻嘴里,那是人间自有真情在,那是患难见真情!
那叫董熹办事敞亮,哥们儿义气。
虽然自己跟着董熹混,但依旧有节操、有牌面,是个腕儿。
这话是没错,但在看到《智取威虎山》的成片之前,大家是不信的。
现阶段的华语影坛,是分成这么几波人的,第一波人自然是推陈出新,比如冯裤子,比如老谋子。
前者依托着王硕,将冯氏喜剧发扬光大,将贺岁档巩固凿紧。
后者,从文艺片踏入商业片领域,靠着古装大片的噱头,将观众吸引进影院。
毫不夸张的说,在国产商业片复兴的年代,他俩算得上是救世主。
而第二波人,就是靠着模彷成功桉例,一个题材火了,就一窝蜂涌上去,跟钓鱼打窝似的,反复吸引同类爱好的观众。
其实这波人如果拍的好,对国产电影整体大环境而言,还是有利的。
但问题是,跟风的作品,很少有精品,打着相似的宣传,将充满期待的观众吸引进影院,结果可想而知。
失望的观众,自然对国产电影敬而远之,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类似于港片巅峰时期,一个题材拍火了之后,就一堆跟风的作品,直接
让观众看吐了,也消耗了这个题材的潜力。
而红色经典主题,在这个年代绝对属于爹不疼娘不爱的类型片。
市场肯定是有的,但喜欢这个类型电影的观众,很难花钱走进电影院。
所以,这个类型的电影,更多的成为任务片,是制片厂一年一度的指标,指望这种情况下出现优秀作品。
无疑是大海捞针。
所以当《智取威虎山》立项之初,业内普遍观点是呈悲观的,尤其是一些视姜闻为偶像的导演,更是感觉巨星陨落。
可以说电影拍了两年,姜闻在私底下就被嘲讽了两年。
但明面上大家还是保持着最基本的嘴脸,没有那个**跳出来,大放厥词。
毕竟,姜闻如今背后的站着的男人,可是董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