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人在表演节目,台下坐着许多的西装革履的男人。
自从王林首创了打赏这个功能以来,很多歌舞厅都学会了这一招,设立了不少打赏箱。
后来,王林又发明了一个新招:“送花。”
可以给喜欢的演员送一捧花,也可以送一个花篮。
一捧花是五十块钱,一个花篮是一百块钱。
打赏的钱是公司和演员五五分账。
送花的钱是扣除花的本钱以后,再五五分成。
红牌演员,一场演出下来,可以收获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块钱的打赏和花钱。
“现在的KTV,都这样土豪了!”周汉民道,“像是国外歌舞厅的感觉了。”
王林笑道:“现代化嘛!不就是要这样吗?”
周汉民道:“有道理!”
钱玉英道:“汉民,那边有舞池,放的是慢四的调子,我们去跳一曲吧?”
周汉民道:“好,王林,你们先去唱歌吧,我和你钱阿姨去跳跳舞。”
王林说了一声好,留下忠叔在外面伺候,他们几个去了包厢。
申城最早的卡拉OK是从东洋引进的“雷达”,很小的一台设备,没有电视机。王林曾经在淮海路的一个地下室里唱过,那里不像歌厅一样富丽堂皇,也没有后来量贩式的包厢,就是很简单的一个舞台,有曲目,可以点歌,一首歌10块钱。趣味和今天的完全不同。
王林也去过演艺歌厅,那种地方,就跟小百灵剧场一样,有钱又爱挥霍的人,去一趟没有一千块钱出不来,有些老板去玩,很讲究排场的,看到喜欢的节目或者演员,也要捧场,一百块、两百块的打赏。这种模式属于上档次的生活,比较的就是谁更有腔调。
演艺歌厅的常客大多是开厂的,开饭店的,炒股的,还有外商,以及各色有头有脸的人物。
一些大老板因为拼面子,在歌舞厅里把自己的事业败掉了。这种人完全就是要面子,或者说是有瘾头了,每天都要去歌厅,去了就打赏,那个时候没刷卡的,全是带现金的,最起码一万块,**后头一塞,塞好了,带两三个小兄弟就一道去了,到最后甚至连出门打的钱也用光了。
90年代是风起云涌的时候。弄潮儿们坐在沙发柔软的靠背上,几杯老酒下肚,歌声款款佳人在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