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董卓派人来求和的行为,众人都感觉很不可思议。
你三月份刚杀了人全家,五月份就派人来求和?
(董卓是五月派的使者,使者到的时候是六月。)
这是正常人会做的事吗?
确定是求和,而不是挑衅吗?
那董卓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事情还得从二月说起。
二月初,董卓召集文武大臣商议迁都长安一事。
“太祖高皇帝定都关中有十一世、世祖光武皇帝定都雒阳也有十一世了。
按照《石包室谶》(当时流行的一本预言书)的内容,如今吾等应该迁都长安,来顺应上天和百姓的意愿。”
文武大臣自然是内心反对,他们中不少人还在暗中支持关东联军。
就希望关东联军能够把董卓这个武夫赶跑,怎么可能希望迁都长安,到时候生活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x33
于是在众人的目光下,三公中的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出言反对。
杨彪首先站出来反驳。
“关中自莽贼之乱后,民生凋敝,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
而且迁都一事劳民伤财、如今国家动荡,更不应该施行这样扰民的举动。
再说了,《石包室谶》乃是妖邪之书,怎么可以轻信呢?”
董卓与杨彪反复争辩,最后大声怒吼:
“汝是想阻碍国家大计吗?”
这时候太尉黄琬出声支援杨彪:
“迁都一事关系重大,怎么不是国家大事呢?”
董卓气的说不出话,迁都长安是他早就决定好的,不可能改变!
于是董卓黑着一张脸,手却慢慢摸着腰间的佩剑,以做威胁。
司空荀爽见状,担心董卓忍不住当庭见血,于是站出来和稀泥。
“相国难道喜欢迁都吗?
还不是如今山东起兵,局势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控制的,所以才要用迁都来应对。
这是仿照秦、汉的旧事呀!”
董卓见状,也把手从剑上拿下来。
最后众人也没有吵出个结果,这场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荀爽私下对杨彪说:“汝等争论不止,必然会有灾祸加身,所以我才没有跟汝等一起反对,是为了保全汝等呀。”
而黄琬在罢会之后继续上书驳斥迁都之议,当时其他人都担心黄琬会因此遭到董卓报复,因此劝阻黄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