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白崇禧是个明白人,看到了徐州部署一团糟,全部错误的情况下,他意识到共军很可能要总攻了。
就给他的时间不足以重新部署70万国军,这个锅他背不动,果断的脱身撤开。
没办法,再把杜聿明叫回来吧。x33
当初他在徐州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让他回来继续指挥中原军队。
杜聿明也有脾气了,借口指挥东北的部队撤离葫芦岛,无法脱身,拖拖拉拉的不愿意回中原战场。
这样一通操作,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也不高兴了。
合着他们都可以挑挑拣拣,自己就得无条件服从指挥,还要背一个能力不行的大黑锅。
白崇禧可以不听调动,杜聿明可以拖拖拉拉,他刘峙就必须听话,听命令?
不得不说国军内部的骚操作太多了,在大战前夕,内部的指挥还没定下来。
你推我来我推你,还要考虑背锅不背锅的问题,各派系恨不得看蒋委员长的笑话。
而继续中原战事,要考虑守江必守淮,但又不愿意完全的放弃徐州。
故而,国军将兵力部署在徐州跟蚌埠的津辅铁路。
兵力一字长龙部署在津辅铁路两侧,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如果一股脑的撤退到淮河以南,以坚固的阵地防守,我军也没有太大的办法,毕竟敌军还有70多万的有生兵力。
一味的撤退到淮河南岸,华野跟中野两大主力也没办法突破淮河防线。
偏偏他们是又想撤退,又不想放弃徐州,来了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方案,部署在徐州蚌埠一线,随时可以渡过淮河完成撤退。
同时也有进攻的机会,进可攻退可守。满足了国军各将领不愿意放弃徐州的想法。
方便国军将来打回徐州,认为此作战方案可行,大部分国军将领还认可了这个方案。
而此方案出自我军潜伏在国军高层郭汝瑰之手,国军的徐蚌会战计划也因此敲定。
当这个方案送到杜聿明手中,毕竟准备让他接受中原作战。
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杜聿明都蒙了,为何放弃徐州永久工事,选择将几十万部队部署在二百多公里铁路两侧。
铁路两侧既没有预设阵地,又没有险地可守,这不是把自己陷入了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局面?
看到这个作战计划,杜聿明彻底不想回徐州。本来还觉得过早回到中原,会把中原失败的黑锅甩给他,看到这个奇葩的作战计划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