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注:见黄惠贤《蜀汉尚书台之归纳与评议》。
举例而论,蜀汉延熙七年(244),大将军费祎前往骆谷迎击曹爽,镇南将军马忠则前往成都“平尚书事”。
七年春,大将军费祎北御魏敌,留(马)忠成都,平尚书事。--《蜀书马忠传》
由于当时费祎与姜维“共录尚书事”(见前文注引《姜维传》),因此在费祎等人不在朝中的时候,身在成都“平尚书事”的马忠,便充当了代理宰相。
蜀景耀四年(261)卫将军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平尚书事”,而大将军姜维则“录尚书事”。
景耀四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蜀书诸葛亮传-附传》
有趣的是,“录尚书事”的姜维当时正在沓中屯田避祸,不敢返回成都;因此“平尚书事”的诸葛瞻与董厥,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从这个角度看,权臣即使加了“录尚书事”的头衔,也必须呆在朝中才能执行“录尚书事”的职能。一旦离开国都,其头衔所附带的权力也便随之废止。
不难看出,尚书机构的“内朝”色彩相当明显,他们必须呆在中枢,才能发挥作用。
咱们再来谈一谈秘书、中书和尚书这三个书的关系和矛盾。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秘书”最初指宫廷秘藏图书,它在《汉书》中常与五经、谶纬、图籍等词汇连缀使用。
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汉书刘向传》
秘书一职,不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与《续汉书百官志》,大约在东汉末期出现。
这一机构最初负责“典司经籍”(见《通典》),后来逐渐成为统治者身边的亲信,与“尚书”的出现、发展过程类似。
秘书机构,在曹丕执政时期(220-226)被改称为“中书”,由当时两位得宠的秘书郎刘放、孙资出任秘书监、秘书令。
魏国既建,(刘)放、(孙)资俱为秘书郎。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魏书刘放传》
刘放与孙资“久专权宠,遂掌机密”,显赫于魏文、魏明两朝,还在曹叡病重时篡改遗诏,乃至“执帝手强作之”。权势之重,隐隐已经超过了尚书令。
(刘)放曰:“宜为手诏。”(明)帝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