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奇怪。
“朝局即便有变化,对平辽也不会有大的影响。”郭大靖沉吟着说道:“顶多向后拖上一两年罢了。”
就是出现最坏的情况,朝廷也不过是封锁压制,这对东江镇来说,已经不是难以解决的困难。
仅凭东江镇目前的人口数量,再招募扩充也是能够完成的。只不过,会有些副作用,是郭大靖所尽量避免的。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总人口也就七八千万,却愣是爆出了上千万的兵力。如果算上阵亡和退役的,一共动员了一千七百多万人。
也就是说,按照东江镇目前的人口,将部队扩充至十万,是能够做到的。
在郭大靖记忆的资料中,温体仁的成功秘诀有两个:
一个是不与人争强好胜,并且孤立自己。这当然是表面上的,给崇祯一种孤臣忠贞的感觉。
另一个秘诀就是什么都不做,在主持内阁的八年时间里,他不做一事,眼睁睁看着朝廷愈发糜烂,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这倒与后世的某种人生哲学,有相似之处。
所以,郭大靖不担心首辅温体仁会有什么针对东江镇的不利之举,反倒是担心别人。
比如崇祯,或者是那些从辽饷中攫取利益的官僚,以及对毛文龙的晋爵嫉妒的家伙们,都可能给平辽大业使绊子。
可即便有这些困难,郭大靖也有信心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他并不象毛文龙那般担心。
这也不能怪毛文龙,他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放开,也不是很清楚郭大靖自力更生的实力和底气。
不就是钱嘛,对于郭大靖来说,每年拿出个百八十万两,并不是难事。
而东江镇的实力,以及已经形成的内部循环,对外力的抗击程度,也不是毛文龙所能准确估计的。
毛文龙似乎从郭大靖的话语中得到了安慰,微抿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说道:“西北的民乱似乎得到了遏制,杨鹤的招抚政策颇有效果。如此,朝廷也能集中精力支持咱们,尽快解决建虏这个外患。”
郭大靖说道:“大帅所言极是。咱们也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两年的全力支持就足以。”
嘴上这么说,可郭大靖在心里却是不以为然。
杨鹤的招抚效果,那只是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