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还不错,坐北朝南的独立三间,都是土木结构的草房。
正房有火炕、火墙,这是东北民居必备的设施。左右偏房稍微简陋,可作杂物间,也可作牲口棚。
院子进深很大,这是为了以后停板车、堆柴禾等的用途。一步到位,免得再私盖乱建,挤占街道。
其实,最让刘海山等辽镇官兵感到欣喜和满意的,却是村外的几十亩田地。按照劳力和人口分配,他家分到了二十亩。
因为是军属,赋税交得很少。如果有了大牲口,或是还有能力,可以申领更多的田地,但这却要是在明年了。
今年的安置是固定的,每个村子共是五十户,辽镇官兵占有其中的三十户左右。
那十几户居民迁徙过来的时间,比他们早将近两个月,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正好能给这些新到的邻居进行指导。
“菜粥一会儿就好,我去把小丫叫起来。”妻子看到十五六岁的儿子小柱慢吞吞地走出来,笑了笑,转身进了屋。
刘海山把今天的活儿又交代给了小柱,还吩咐他注意村公所的通知,粮食、盐等物资若是到了,直接去扛回来。
“爹,我知道了。”小柱洗了把脸,用布巾擦干净,开口问道:“后天有集市,家里还缺不少东西,是不是得弄个板车往回拉呀?”
官府已经尽可能地为移民配置家什,但也总会有所欠缺。考虑到这种情况,每户新移民都会发放安家费,让他们自行购买。
当时的辽南三州,百姓使用的运输工具就是板车,或者是独轮车,都是木制,打造简单,使用也很方便。
虽然这也算是家庭必备,但却需要移民自己或买或造。村公所也有那么几辆,如果闲着也可以去借用。
刘海山说道:“这个事情已经想好了,到时候我和你孙叔、李叔一起去集上,一辆车就把要用的都拉回来。”
“我也想去,看看集市热不热闹。”小柱少年心性,就要看个新鲜,甚是期待地望着父亲。
刘海山摸着腮旁的胡子,眨巴着眼睛,好半晌才勉强点了点头。
小柱立刻高兴了起来,脸上绽着笑容,迫不及待地去院角抱出一堆树枝,挑拣着做栅栏的材料。
刘海山脸上露出些许笑意,正好看到院外出现的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