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大军,是幻想嘛,是做梦嘛?
郭大靖此时并没有能力来左右朝廷作死的政策,他正全力以赴地向着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前进。
时近初冬,海风已经很凉,吹拂在脸上,很快就觉得有些麻木。
郭大靖转身回到了船舱,喝着亲兵端上的茶水,和张焘随意地闲聊着。
“觉华岛并不是个好港口,冬季有冰凌在岛周围,船只停靠十分困难。更加寒冷时,靠岸一侧的海水结冰,又连接了陆地,驻兵很是危险……”
郭大靖轻轻点着头,对于张焘的提醒深以为然,觉得原来的布置或许应该有所改动。
宁远大捷,觉华被屠,袁崇焕抵死不退回关内,虽然挫败了建虏的进攻,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作为宁前道,觉华岛被屠,七千明军、万余商民几无幸存,堆积。(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六章崇祯再加赋
如山的粮草物资和战船全部被毁,袁崇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在宁远挫败建虏的意义,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大。不过是明军在辽东屡战屡败,好不容易保得城池不失,作为**上的宣传,而有意夸大而已。
就算失去宁远,建虏能够穿过狭窄的辽西走廊,攻打山海关吗?郭大靖认为是不太可能的。
尽管宁远可以作为进攻山海关的理想出发地,但建虏不加经营,便需要从辽沉远道运粮,并跨越广宁和锦州这样的荒芜地区。
只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建虏并不具备攻打山海关的物质基础。甚至是攻下宁远也无法驻兵守卫,与他们弃之不占的锦州、广宁是一样的。
况且,从气候和明军的战力等多种因素来看,孙承宗和袁崇焕重视觉华岛对关宁防线的策应作用,其实是错误的。
反倒是被孙承宗蔑称为“庸人”的前辽东巡抚王在晋,却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专门提出“该岛俟天寒冰结奴骑可驱,兵船难渡,或暂移于宁前之间。”
“其登岸也须船,其开船也待风,城中缓急弗能救也”。王在晋不仅要把觉华岛的兵马粮钱转移到宁远,还认为觉华岛与宁远根本谈不上什么犄角之势。
觉华岛并无坚固的防御设施,海水结冰也不是很稀奇。建虏铁骑能履冰而过,觉华岛如何能保不失,又如何策应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