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就只能被灭掉,或是象虎墩兔那样逃得远远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是笼络示好蒙古诸部,就越显出明军惧怕建虏、难以对抗的底细,越是让蒙古诸部生出轻视之心。
而且,辽西十数万明军,全仗着内地运粮,海运完了再陆运,耗费极大,朝廷难堪重负,是咬牙在支撑。
即便如此,因粮饷不足而致兵变的事情时常发生,很多士兵都吃不上饱饭。
宁远闹饷,逼得巡抚毕自肃自缢;己巳之变,外地勤王之军缺饷少粮,士兵抢掠民间,官将定罪论死,军队随即溃散。
袁崇焕却把这些朝廷千辛万苦筹集到的粮食物资,用来资助已经与后金勾结的蒙古诸部,还对东江镇断粮饷搞海禁,可见其智昏,其心毒。
“罄民脂以饵之,为建虏玩弄于鼓掌之上。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这是写出《国榷》的明末史学家谈迁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用大明军民的民脂民膏去喂养敌方,被金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贻误国事到如此地步,就算吃了袁崇焕的肉,能解恨么?
这还不算建虏绕道入关后,遭受屠戮劫掠的数十万京畿百姓,难道不是袁崇焕的责任?
毛文龙在权衡利弊,他与袁崇焕的关系本就不好,袁崇焕第二次上位后,屡次针对东江镇,更使两人的关系降到冰点。
弹劾袁崇焕,毛文龙也做过。因为断绝粮饷,因为海禁封锁。
所以,郭大靖的提议,毛文龙并不意外,之前便有过类似的商议,他也同意,只是在等合适的时机。
现在,建虏要绕道入关的迹象愈发明显,毛文龙思索再三,认为时机已到。
“好,本帅这便上奏朝廷。”毛文龙做出了决定,这让郭大靖松了口气。
袁崇焕代表着辽西军头的利益,毛文龙则视东江镇为己物,虽然都令郭大靖不是很赞同,但对立或竞争的关系,却是实实在在的。
况且,东江镇的自力更生,也使毛文龙更有底气,不怕把袁崇焕得罪死。
“本帅不仅要弹劾他市米资敌,接下来还要弹劾他专恃欺隐,糜费粮饷却无尺寸之功……”
既然要决裂,那就彻底撕破脸,毛文龙的决绝强硬,得到了郭大靖的赞同。
误国害民,戕害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