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病态的扭曲。
文官集团上有朝廷大学士,下有地方巡抚,势力在全国滋生膨胀,武将的地位则是一落千丈。
别看有些武将品级高,但在品级低的文官面前都要低头哈腰,曲意逢迎。
而武将浴血厮杀立下的战功,在文官眼中只是匹夫之勇。不仅在精神上藐视武将,实际指挥中,文官也是频频掣肘、横加指责。
可皇帝就对文官放心,对武将猜忌,特别是能节制一方的武将,就更让他猜忌怀疑,唯恐其割据自雄,甚至兴兵作乱。
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之际,需要是能臣猛将来扶危济难,来拯救大明江山。崇祯却是本末倒置,根本没有一个皇帝的胸襟气魄,一个君临天下的自信。
刻薄寡恩,猜忌多疑,性格的缺陷正在逐渐体现。身为藩王还没什么,可作为皇帝,对于国家,对于子民,却是祸患而非福。
正在向孤家寡人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而崇祯却不自知,还为自己的“驭臣”之道而沾沾自喜。
崇祯高兴了一阵子,可又犯起了愁。皇帝天天因为银子而发愁,也真是没几个。
魏忠贤不是好人,甚至可以称为大坏蛋。但他和历史上的和坤一样,能给皇帝搂钱,能让皇帝安心享乐。
其实呢,魏忠贤也没干什么好事,但东林党人实在是太烂了,最后倒是把老魏给衬托出来了。
所谓:其实我没有多优秀,做得好全靠同行衬托捧场。
后世把老魏吹成治世能臣,能力挽狂澜。老魏死了大明就亡了,你说可笑不可笑。
缺钱就得想办法,但崇祯只能想到“节流”,却不会“开源”。
怎么节流,就是拖欠军饷,就是穿补丁衣服,再加上这要实施的裁撤驿站。
御案上摆着的奏疏是御史毛羽健和刑科给事中刘懋呈上的,一个说“驿递一事,最为民害”,一个说“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总之,就是一个意思,裁撤驿站,节省开支。按照他们的计算,一年能省六十八万两银子呢!
看到能节省银子,崇祯的眼睛就亮了。阔以呀,能顶东江镇一年的军饷了。
当然,驿站的积弊自明中后期后,确实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令人痛恨。用两个字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