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打算?你觉得建虏还会不会再攻**?”
崔孝一想了想,说道:“**忠明,这是肯定的。建虏再度进攻,也不意外。至于崔某,应该还是会做官吧!”
“要做到怎样级别的高官,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郭大靖说道:“**义兵的英勇,官军的积弱,对比鲜明。我对此,甚是惋惜。”
崔孝一皱起了眉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朝廷无能,底层百姓受苦,个人纵是满腔血性,一身武技,也有无力之感。
郭大靖继续说道:“我与崔兄也是一样的心情。每每感慨,我若是皇帝,定能体念前线将士之劳苦,至少让他们粮饷充足,能够养家糊口,更加地报效。”
崔孝一哈哈笑了起来,说道:“郭大人想做皇帝,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
郭大靖不以为意,说道:“还不让人想想啦?崔兄不实在,我就不信你没有过这样的念头。”
崔孝一嘿然而笑,不理会这话茬,虚心地请教道:“郭大人,可有良策教某?”
郭大靖想了想,说道:“哪里有什么良策,不过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再带动和改变周围人。再就是未雨绸缪,想得长远一些,尽力多做些准备。”
“但闻其详。”崔孝一并不放弃,老是觉得郭大靖有藏掖,并没有说出全部的心里话。
郭大靖挠了挠头,赧然地说道“我也只是嘴上说得轻松,也没什么高深见解。只是会一个办法,叫舍身处地、换位思考,觉得甚是有用。”
“如果我处在崔兄的境地,待建虏退后,还是争取当官,就在义州,然后尽所能安排那些义兵。或为官军,或给予些钱粮,在乡中作为义勇……”
“为了争取朝廷的支持,可以散布建虏还要再攻的消息,或者在边境制造点小冲突。经此丧土失地的惨败,贵国朝廷多少都会有些触动,加强武备也是正常。”
“即便不能为官,以崔兄的本领,或在乡中训练义勇,或直接投到东江军。建虏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多杀一个也是削弱他们的力量。”
“东江军与贵国虽有不愉,但实际上却是唇亡齿寒。若无东江军,贵国也就只能屈服建虏,质子纳贡,出兵助战,成为建虏藩属。”
崔孝一沉声道:“我国受大明再造之恩,必不至忘恩负义,背弃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