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欧洲人在中古时代遐想出来的东方地理概念,一般认为,恒河地区和埃塞俄比亚是第一印度和第二印度,第三印度一直未有明确说法,一般可以指更东的区域),国土向东一直延伸到“日出之地”,向西延续到巴比伦一带。
“你若想想象我统治国度的广袤和强大,只需抬头仰望满天的繁星,我的国家比这更光辉灿烂,更广袤无边。”——“三印皇帝约翰”
不仅如此,这位帝王还在信中用傲慢的语气提到了自己的赫赫权势,他的皇宫呈印度式样,是圣多马为印度国王设计的式样建造的,无比奢华。在他用膳时,“桌旁有七位国王伺候他”,每个国王又有62位公爵伺候,每个公爵又有365个伯爵伺候。在他每天吃饭时候,左手边是20位大主教,右手边是12位大主教。
迄今为止,这篇满口马可波罗式探险家大话的信函究竟出自何人、写于何地都仍然是一个谜团。
然而史学家在对这封信的典故、行文方式等进行分析后多数同意,此文多半出自一个在地中海东部十字军国家生活的天主教僧侣,因此既能用拉丁文写作,又能引经据典,讲述西欧人闻所未闻的传说。
在中古的西欧人看来,印度几乎就像月亮一样遥远,在这个充斥着传奇、奇迹和神话故事的年代,祭司王约翰的故事,并非那么荒诞不经,信件中举目皆是的独眼巨人、人头杨、长生鸟等奇珍异兽,反倒是进一步作证了他们对于东方想象的真实性。
虽然教宗对此信将信将疑,在12年后才决定回信,但在俗的欧洲人早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无限遐想,而腓特烈二世等王公贵族,更是醉心于约翰王的权势和对宗教的控制,迫不及待的钦点谋臣策士,在自己统治区域内“挖掘”出了和约翰王渊源深厚的“东方三博士”遗骸,迎至科隆大教堂隆重安葬,俨然以欧洲的“约翰王自居”。
马可波罗成长的年代,欧洲人普遍仍然相信蒙古大汗,和约翰长老之间有着爱恨交加的关系
12世纪末,十字军在近东遭受到了重大挫折,与此同时,内亚游牧的蒙古人正在迅速崛起,蒙古人中本身就有一定比例的景教徒(**的一支),在他们的征战和扩张过程中。
一些蒙古的历史就和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通过数次变异版本之后,传入了欧洲。
例如在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期间,一个欧洲间谍向教宗呈送了一份名曰《印度大卫王》的密函,里面描述了一个名叫大卫的**君主的在中东地区扩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