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机遇难求(1 / 3)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汉室子孙,都是崇汉士人,就比如刘晔,他本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却一生忠心侍奉曹操和曹丕,在刘纬穿越的这个历史时空内,更是投靠了司马懿!

所以,这个刘寔被司马伷拉拢过去,也并不奇怪!不过,明明都是高祖刘邦的后裔,刘寔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刘纬,为大汉王朝效力,非要悖逆祖先,替篡汉的乱臣贼子卖命呢?

书中代言,刘寔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就在若干年前,晋国之内,曾掀起一股叛逃风潮,不少士人举家迁移,投靠了刘纬,有识之士明眼一看就知道,天下大势为何,又岂能愿意跟着司马懿这条破船一起沉没?

刘寔当时虽然尚未及弱冠之年,却也看出了这样的形势,自然想搭个顺风车,可他一打听以后才知道,即便自己真的去了汉国,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

原来,刘纬虽然接纳来投的晋国士人,可如何安排,却有一套明确的规定,他从不看所谓的出身和名气,只看资历和能力!

资历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此人曾经担任过什么样的职务,以及政绩表现如何,一般来说,如果在晋国曾经担任过县令,没有贪污害民等特殊情况的,到汉国混个县官当当,应该问题不大!

能力,又如何衡量呢?那就要参加一场特殊的考试,刘纬会出一套试卷,全方位考核人才的能力,根据成绩,以及科目优劣,安排去往合适的位置,量才使用!筆趣庫

按照刘纬的取材标准,刘寔属于什么情况?他尚未出仕,没当过官,资历自然无从提起,就只能参加考试!

然而,刘寔一打听考试的内容就傻眼了,除了汉语言文学外,竟然还要考核算学、农学和工程营造学,这些东西,他听都没听过,即便参加考试,也得交白卷!

那么,是不是刘纬的考核标准定得太高,要求太苛刻了呢?不是!从孟达改革那时起,魏国就仿照汉国之例,创办了中小学和大学!

虽然他们的学校,科目不如刘纬的学校里那么多,师资力量也不如刘纬那般雄厚,却也开始了人才的基础教育,这些年来,给魏国和晋国,培养了不少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但是,这种基础普及教育,毕竟是个新鲜事物,有许多人一时间还无法接受,仍然愿意以传统的求教拜师,接受教育,结果就是老师擅长什么,学生就学到什么,其余的,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导致人才综合能力很弱,偏科严重!

当然,偏科也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你跟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