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兴庆二年五月初六,临安城,皇城,端诚殿。
南宋皇宫由于面积狭小,宫殿有时一殿多用。端诚殿就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为明堂郊祀时称“端诚”,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对奉使曰“崇德”,武举授官曰“讲武”,随时更换匾额。
现在是科举取士,因此端诚殿的牌匾已经撤换,成了“集英”的牌子。
宋朝的科举考试,自宋英宗治平三年时“诏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制度被正式确定下来。科举考试分为**:由各州举行的解试,由朝廷礼部举行的省试,最后一级是皇帝亲自过问的殿试。
解试为秋天,礼部省试在次年二月,省试当年即进行殿试。北宋的殿试时间一般在三月,到了南宋,则是在三四月份,有时还在五月。
赵竑坐在御榻之上,左右各坐着几人,一为当朝宰辅薛极,一个则是参知政事真德秀。
至于另外一人,则是刚刚入朝的工部尚书邹应龙。
30年前,23岁的邹应龙考中状元,仕途起起落落,被两任宰辅韩侂胄和史弥远打压,为母亲守孝幽居乡里,新皇登基,随即被赵竑召回京城,出任参知政事兼工部尚书一职。
邹应龙出身贫苦,做官后廉洁正直、爱民如子,不屈权奸,老百姓爱戴。而他廉洁自律,也是赵竑看重他启用他的原因。
宋朝的政界环境,做官没有不贪的,但能自律做事,是非分明,便已是好官。除掉**胡榘,启用清官邹应龙,大宋新政,不言而喻。
殿试是皇帝御笔亲书的题目:如何消除“三冗两积”、冗官、冗军、冗费,以及积贫积弱?
许多士子看到题目的一瞬间,小心脏都是连抖了几下。
皇帝这意思,莫不是要他们自绝仕途,或者自己降薪,为君分忧吗?
正奏名,特奏名,太学,官吏升降制度不明,官宦子弟大多有恩萌特权。十羊九牧。
别的不说,光是特奏名的进士人数,就与正式科举取士的人数一样多。再加上那些官宦子弟入仕,这才导致了冗官。与他们这些寒窗十年的正经考生何干?
至于说冗兵,大宋朝廷以文治武,重文轻武,军队将领没有作战经验,士兵缺乏操练,兵源多广,导致了冗兵。这是朝廷的制度使然。
皇帝正在编练新军,推行新政,难道说,皇帝要改弦易辙,改变长久以来的祖宗家法?
至于说冗费,文官士大夫的确待遇优厚,但冗官、冗兵的根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