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到一篇WUS、STM以及CLV3三个关键因子在干细胞里的相互作用模式。
只是关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他已然是记不得了,但关于论文的研究成果大致还是清楚的。
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很多时候,你就算明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你也仍需要将过程陈列出来。
现在世界上许多划时代研究成果里,有很多是带着结论去寻找证明方法而出现的。
这就是数学老师说的过程很重要的原因。
不然,它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而非定理。
特别对于数学而言,就算你带着世界顶级难题的证明原稿穿越回去,也无济于事,因为你根本看不懂里面的证明过程。
这个说法拿到自然科学来说,其实也是大致成立的,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这也是他明明知道很多实验室的重磅成果,却依然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无法直接将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用的缘故。
关于这件事情,只能作为他一个人的秘密而存在。
无法讲给他人听,只能独自去进行验证。
抵达耶鲁大学图书馆。
因为目标比较明确,陆时羡迅速在检索台找到了他的目标。
最先于1995年,问世的CLV3基因相关论文是干细胞的特征基因。
利用它的这个特性作为标记,就能将区分茎端分生组织中的干细胞与非干细胞。
随后于1996年,被第一次发现的STM蛋白,则是干细胞的关键激活与维持因子。
STM蛋白的功能主要为维持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它的过量表达会使植物的茎端干细胞数量加剧增长,并且抑制其分化产生各种器官细胞的功能。
最后在1998年,WUS蛋白一经发现就引发学界的轰动,作为调控植物茎端干细胞的核心细胞因子,它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迅速成为当时植物干细胞领域的热点话题。
但到了2002年,有关于这三种因子的研究反而像是盛极而衰一样,陷入了瓶颈。
在这个时间点,连续出现了三篇研究WUS蛋白的重要论文。
只不过,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这三篇论文的观点竟然是互相冲突的。
它们虽然都在表型层面,以WUS蛋白为重点对干细胞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但第一篇的结论是WUS蛋白和STM蛋白之间存在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