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一场雪》、带着一些地域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唱片行业看起来是没什么用,但是在‘先有人听再有人买’的网络音乐行业,它们的重要性逐渐被表现出来了。
其次是变现渠道变化带来的变化——在唱片行业,用户需要足够喜欢一首歌才会愿意付钱,所以它需要有强烈的感情表达与叙事水平。
这大概是传统音乐人经常在网络上批评网络歌手的关键原因——其中当然很可能有一些更加阴暗的因素,但是传统音乐人从唱片行业中一步一步爬上来,看到那些单薄干瘪的网络歌曲、大概是真的很想教一教这些后辈怎么样的歌曲才能更有效地俘获听众,却往往疏忽了那些听众只是想在ktv点个能让人嗨起来的劲歌、或是给自家服装店门口摆个音响来招揽客户。
所以网络音乐必须足够轻量——
达成对某种特殊情感的共鸣对它来说可能反而是一种负面加持,一方面用户所处的场景不一定适合享受深度音乐,歌曲必须要在尽快进入旋律以免用户切歌切走;另一方面就算是把最高潮的副歌直接拿出来播也要够好听,过长的感情铺垫对于彩铃来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灾难。
当然,这两点虽然严格,但是在现有的流行音乐行业中并不是没有竞争。
而除此之外,似乎还有第三点。x33
一些之前缺乏商业潜力而被放弃的赛道、在网络情景下将会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比如说广场舞,比如说ktv,比如场景音乐授权……
考虑到这些需求与限制,选择范围好像已经很小了。
陈钦之前就在疑虑这个问题了,不过刚才他突然想起来了。
本来是想搞点广场舞组曲什么的。
正好自己的本职就是小学生,那写首儿歌就好了嘛!
没有人会买儿歌的唱片,但儿歌总归是有人听的,也会有人用儿歌当彩铃,只要它有意思。
不过也不能写单纯的儿歌,黄老师也是靠人美才火起来的,儿歌如果没有流行音乐的要素,也不会有真正愿意付费的大人感兴趣。
所以它的服务对象必须得搞清楚……毕竟彩铃的消费者是大人,这首儿歌必须是取悦大人的歌曲。
而且它不能太超前,不能有现在还没出现的亚文化用语。
到了这里,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小鳄鱼之歌》!
开玩笑的。
小鳄鱼之歌就是施耐皮施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