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开战时间的争论(2 / 3)

特别大的代价。

第三就是配给制。

德国扩军,但是所需资源不够,于是**就采用配给制。

限制供应比如油料啊,食物啊,等等。

通过推行配给制,获得产业之间的剪刀差(我兔50-80年代也是这么干的),从而将这些资金进一步扩军,简直不能更棒啊!

完美的产业链就这么来了。

其后果就是德国在30年代的农业水平相比一战并没有丝毫的进步,仅仅略高于1913年的水平。

没收充公。

犹太人啊,叫你们经营商店,控制零售业和物价,统统没收。

后来的种族迫害,大量犹太人的资产被纳粹没收,成为了纳粹**的囊中之物。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

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真是厉害得紧。

但是,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

所以,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他们自己在未来就会崩溃,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

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

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

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强行控制个人市场投资的方式来刮地皮。

1934-38年,德国的非上市流通证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超过一半下降到大约10%左右。

即使在战争爆发,西欧都被纳粹占领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将工业产品往已经工业化的西欧倾销,资本流动无法构成循环,德国只能陷入资本的自我循环状态。

所以可以知道,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转移的。

当然这里说的是**领导下的德国,斯特拉瑟领导下的德国虽然在某些程度上跟纳粹德国类似,但是起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一样的。

国家直接掌控资本,此外对国内的垄断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