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何去何从(1 / 4)

京城,

因为一艘艘云霞宝船从南方归来,而变得格外热闹。

数百位南巡镇抚司官员回京述职,这样的阵仗,当真是前所未见。

不过述职的明确日期尚未确定。ωωw.

涉及到十三位镇抚使,一百二十位参议,以及主事司务三百余人。

这么多人在南方立下大功,回来之后的官位调动,包括未来的升迁变更,都是一个大问题。

朝堂之上,因为这些人的安排,已经吵了很多次。

京城各司各衙门,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涉及到如此多的官位安排,吏部的一众官员早已经是焦头烂额。

而在其中,最让人摸不准的,就是李长安。

十三位镇抚使,另外十二位基本不需要变动。

因为本身的官位就足够高,在南方立下的功劳,将会成为他们未来晋升的底蕴,现在暂时还用不到。

而南巡镇抚司的其他官员,官位晋升也都有迹可循。

唯独李长安,之前不过只是在书院做一个术数教谕。

从奉川三千里战场回来,受封忠勇伯。

但依然没有任何官位傍身。

南方赈灾时直接成为了第十三位镇抚使,而后立下泼天大功,在所有南巡镇抚司的官员中,位列首位。

功德碑上牢牢记着他的功勋,谁也无法抹杀。

现在究竟给他一个什么官位,朝廷争论不休。

太和殿内,

户部郎中高济先上前一步说道,

“忠勇伯在南方赈灾,功勋卓著,下官认为朝廷应当给予重赏。”

此话一出,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不错,忠勇伯在南方的功绩有目共睹,若没有与之匹配的封赏,朝廷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威严,都将受到影响。”

率先应和的,正是宋思仁之父,大理寺卿宋仁甫。

“启禀皇后娘娘,忠勇伯从南方赈灾之始,便帮助南巡镇抚司立下赈灾总方针。”

户部尚书曾万廉接口道,

“而后更是殚精竭虑,奔走于赈灾最前线,如此治世之才,老臣以为,应当重用,此乃我大晋之福。”

几位朝廷重臣都在开口,一时间有不少其他官员也在随之附和。

李长安在南方照拂了其中不少人的子嗣,这份人情是要还的。

支持朝廷重用李长安的人有不少,但与此同时,持反对